Wednesday, October 08, 2003

再談<向左走,向右走>

今天和朋友聊天,他看了我寫的觀後感,覺得我似乎太過苛求了... 我是有點挑剔沒錯,因為我喜歡這個故事, 覺得拍得好的話會是部很美的電影, 再者,幾年前看了張艾嘉導的<心動>,覺得梁詠琪和金城武搭配得不錯, 演技也不差,自然對這部片期望很深, 更重要的是這部戲是華納第一部投資的華語片,又是在台北取景, 我想它的意義不單只是由幾米作品改編的電影而已... 我個人有個想法,當有外國資金願意在台灣取景拍片時, 我們的政府部門是怎麼看待這樣的事呢? 在全球化的壓力之下, 國與國,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競爭早就拉抬到形象建立的層面上, 就像今日的韓國熱,不也借了點大眾傳媒的助力? 我覺得,今天這部戲已經很清楚的讓觀眾知道是在台北發生的, 能不能忠實的去呈現台北這個概念是很重要的, 若只是假設這個故事是在某個大都市裡發生的, 導演大可不必處處提到台北... 我還是沒有改變我的想法,我對第一幕出現的天際線很不滿意, 為什麼要用剪貼的手法把台北硬生生弄得像紐約一樣? 當然,不是住在台北的人感覺不出來, 但身為一個台北人我很難去接受... 或許導演想要的是一個畫面的美感吧? 紅傘與綠傘夾雜在無數的黑傘裡, 鏡頭上升,一幅超級大都會的風景畫浮現在眼前, 但這樣作做的手法,只讓我懷疑導演取景的能力罷了. 還有個地方值得去注意的, 雖然片中出現許多地名,有不少是虛構的, 像是<劍湖>,<復旦大學>等等, 當然你可以說這些細節不重要, 可是這就好像美國人每每認為亞洲人都一模一樣, 這種刻意的忽視是缺乏尊重的! 情節的部份我上一篇已經說了很多了, 可能我一直把<心動>和它作對照, 才會覺得不喜歡裡面搞笑的情節, 有人提到這樣的手法有點像是<我的野蠻女友>, 讓人在笑鬧中又能感動, 如果從這角度看的話,那我可以接受, 只能說我受原著影響太深了吧... 我在椰林的電影版見到有人把那首波蘭詩的中文翻譯貼出來, 真的是蠻美的一首詩,可惜我看的是普通話版的, 梁詠琪因為語言不同的關係完全沒有把感情表達出來, 可能也是為什麼她一唸那首詩我就有很假的感覺, 所以看電影還是看原配音好, 即使台灣的場景配上廣東話很怪, 也總比聽一首被唸得很彆扭的詩好... 希望下次有這種機會時,台彎的導演及片商能夠好好爭取了, 最懂當地文化的還是當地人吧, 也只有懂的人才能詮釋得最好.....
***以下是第一篇post***
我實在很難去欣賞它也, 幾米的繪本原本是帶有蠻多浪漫幻想的作品, 可是我覺得這次電影的版本真是改編的不好, 如果是要拍得寫實一點, 許多情節都顯得太誇張了...比原著還更甚, 如果是要走幻想路線的話, 又弄得很粗糙... 讓人覺得既不真實,又不像"愛蜜莉的異想世界"那樣讓人覺得有趣.. 還有第一幕那個台北的雨景真的是氣死我, 是怎樣,台北的天際線不像香港那樣壯觀所以用很拙烈的手段去拼貼台北的街景嗎? 搞得不三不四的,新光站前大樓還被弄矮弄肥, 如果已經決定來台北取景了何必還要這樣亂搞, 讓我感覺台北被強姦了一樣,叫不出自己的聲音, 活生生被人切片再重組,變得四不像... 此外劇中有許多細節都沒注意到, 梁詠琪小時候制服上寫稻江(護專?)...可是書包上竟然是和平高中? 可是他們應該只是國中生? 然後,那個時代並沒有通勤電聯車吧,怎麼會走出了普通車後面竟然停了一輛電聯車? 另外,劇中說劍湖在台北市郊,是一處遊樂園,劍湖在哪裡-___-劍湖山嗎@_@ 還有就是"快餐88",明明那店員還有店裡掛的都是"飯館兒"的招牌呀, 哪是"快餐88"--(飯館兒在師大路那邊喔,便宜的韓國料理) 裡面兩個丑角也是有點太刻意搞笑了, 還以為在看周星馳的電影-_- 最後一幕更是全場狂笑... 真的太誇張了啦,哪有地震震成那樣的... 總之,我覺得這是一部製作不細膩,考究不精實,的"港"片, 相較之下"心動"好看多了... 很生氣他把台北拍成這樣-_-